本週菜色: 爆炒明蝦, 葱爆牛肉,九層塔炒蛤蜊, 炒豆莢,鮭魚味噌湯


最近又對作菜開始有興趣起來, 每每周末二天或三天, 至少煮四餐到六餐, 每次吃完均覺開心的不得了。

起因是因為, 有了蕾蕾之後,帶著她不方便上餐廳, 而能外帶回家吃的東西不外乎便當, 牛肉麵, 炒飯炒麵, 漢堡之類, 吃著吃著很容易膩, 又不健康。 於是不知不覺, 我每個周末都會去買菜, 自己煮將起來。 加上最近颱風一個接一個, 出門更不方便, 也不會有朋友聚會什麼的, 時間多了一大把, 便開始專心作起飯來。

這周末又是颱風天, 到市場買菜時, 賣菜的阿姨叫我多買些,免得明後天買不到菜, 結果我蝦子鱸魚里肌肉絞肉大黃瓜香菜蔥薑土雞等等買了一大堆。 結論是, 在台灣, 自己作飯真的沒有比外面吃便宜多少。 不像在巴黎時, 在外面吃最便宜也要十多歐元, 除非吃三明治, 但也要六七歐元, 合台幣隨便都三百五百的。 買回家作的話, 至少便宜一半。

不過, 雖然在家作飯也沒比外面吃便宜多少, 但在家吃飯的感覺是非常好的。 除了自己可以愛吃什麼就煮什麼, 東西也都是當天買的新鮮無比, 還有在家吃飯那種輕鬆舒適感, 安靜又愉快。 外面餐廳我最受不了是很多都很吵, 特別是中式餐廳, 吃完一頓飯我頭都痛了起來。 在家裡, 最多是蕾蕾咿咿呀呀的聲音, 可愛無比。

這周末作了黃瓜釀肉, 清蒸鱸魚, 爆炒明蝦, 九層塔炒蛤蜊, 三色蒸蛋, 竹筍炒肉絲及特製漢堡排等等, 明天打算來作三杯雞, 魚湯。 老公說, 吃到這些菜, 感覺娶到我還附帶bonus, 原來他根本沒想過我會作菜的。

說實在,原本我的確不常作菜。 三十多年來, 只有在法國那二年經常自己作飯, 但當時是學生, 作的都是簡單的義大利麵, 湯麵炒麵等等, 最複雜的也不過是自己滷牛肉作牛肉麵。 真的開始作一道一道的中式料理, 真的是最近這半年的事。 主要是懷孕後挑食, 不想吃外面。 生完後又不方便帶小孩上餐廳, 於是才真的認真作起飯來。

拿起鍋鏟來, 才發現, 小時候母親教了我多少東西。 煎煮炒炸蒸, 雖說不上樣樣上手, 但整個程序都是清楚的, 只是實作練習經驗不多。 而其中學問,原本我不覺。 如何, 是在教老公如何煮湯等等的時候,從他連大同電鍋都不會用, 怱薑蒜也分不清楚才發現, 作菜真是一件大有講究之事。 對我而言理所當然之事, 對他好像火星語, 要從ABC 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學起。

這時我才想起來, 從不到十歲, 我就是站在廚房當二廚的( 當然還有妹妹們)。 舉凡剝蒜頭, 洗葱, 洗菜, 撿菜, 切筍子, 拍排骨, 打竽泥, 遞鹽遞胡椒, 看火, 加水, …。。等等等等。 媽媽廚房作一頓飯, 我們要隨侍在側作幫手, 媽媽則是主廚, 負責調節爐火, 拿捏加鹽加料等的時機和份量。

媽媽習慣一邊作, 一邊告訴我那道菜的作法。 什麼筍子要冷水就放進去煮, 鍋蓋蓋了就要一路煮到。熟才能掀蓋不然會苦; 作八寶竽泥要先把竽頭要切塊蒸熟, 然後用飯匙拍壓成泥( 這當然是我二廚的工作), 再加上豬油等用手和好, 最後放上大豆紅豆等, 再放下去蒸; 還有煮排骨湯或雞湯前肉要川燙, 但炒三杯雞就不用; 炒青菜鹽巴要先放, 菜才會炒起來青脆鮮綠顏色好看; 作苦瓜或黃瓜釀肉要放荸薺;作涼拌三絲的雞肉要用蒸的不能用煮的, 不然沒甜味……。。

這些小時候媽媽碎碎唸的東西, 當時很少認真聽, 沒想到長大自己拿起鍋鏟來了, 腦子裡好像放教學錄音帶一樣, 做到哪裡, 錄音帶就指導到哪裡。 偶有忘記記不清, 一通電話打回台中, 馬上張媽媽本人為您作各式解答及建議, 順便教教還有哪幾道菜好作又好吃。

這個時候, 真的覺得媽媽的碎碎唸, 原來真的有很多道理在其中啊。 有媽媽從小的碎碎唸, 才造就我今日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一身功夫!



上周菜色.不好看但很好吃的三杯雞和清蒸魚, 還有燉雞湯, 擺盤待改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liaspa 的頭像
    juliaspa

    零度的風景

    julias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